《传习录注疏》

《传习录注疏》,王阳明 撰 邓艾民 注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版。

为什么要读这本书,一是现在朝廷在一直推荐这些东西,第二共和国快40年了,意识形态青黄不接,不得不从传统思想中取得融合;二是历史上很多人都用来收拾人心,巩固权力;三是大学的校训就是“知行”。

心学的来源 

心学是儒学中理学的一门学派,五代以来,传统儒学奄奄一息,需要新的哲学思想指导,拨乱反正,理学走上历史舞台,南宋陆九渊启其门径,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,明朝由王阳明发扬光大。

心学的三个基本理念心即理 

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发便是物。

心即理也。此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。不须外面添一分。以此纯乎天理之心,发之事父便是孝。发之事君便是忠。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。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。

道无方体,只是要向自己的心体寻求,即无时无刻不是此道,理的追求是无穷尽的,如果善有尽时,何以“文王望道未见”。

理只由内心来评判,不是靠外界的框架所确定的,“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,不假外求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,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。”

知行合一 

知而不行只是为私欲所蔽,只是未知,并非知行本体,需要的是不断追寻知行。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,而忽略了行,因此再多强调一个行,以此补偏救弊。

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
为学须有本源,须从本原上用力,渐渐盈科而进。 ······ 凡明不得、行不去,须反在自心上体当,即可通。

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,则用在其中。并不是不管名物度数,而是之所先后而近道;并且,人要随才成就,到得纯乎天理之处,亦能不器,四民异业而同道,也是尽其心而精一。

为何“上智与下愚不移”,不是不肯移,而是不肯移。

致良知 

致良知就是要人去私欲的蒙蔽,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,并且把它扩充到底的意思。

致良知不是凭空捏造可成,而是一种识知的功夫,是透过实践的“行”来达致的。

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方是圣,如同金子到足够成色就是精,圣人的才力,亦有大小不同,如同金子有分两轻重。之所以被称为精金,在于其成色而不在于分量,而之所以被称为圣人,在乎于存天理,而不在于才力。“所谓之圣,在于精一,不论多寡。”

无善无恶者,理之静;有善有恶者,气之动。不动于气,即无善无恶,是谓至善。

心学的目标 存天理,灭人欲 

万物皆存于我们的心中,所以我们的心便成为人生一切行为是非衡量的标准,而不需通过认知才可以求得到的。因此王阳明主张人要去私欲,才能保存我们内在的“天性”,“天理”才得以保存。

止于至善 

《大学》篇首云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 朱熹集注:“言明明德,亲民,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,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,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。” 朱熹认为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,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;王阳明认为“至善者,性也。性元无一毫之恶,故曰至善”。

操存舍亡 

本体的元是无所谓出入的,如果说思虑运用是出,然而主宰一直在此,就不能用出入来形容,出入无时,莫知其乡,只是说动静,动静无端,是没有方向的。孔子曰“操则存”,即孟子所谓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”。常人放其心而不知求,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”,这即是“舍则亡”。

望道未见 

望道未见,才是真见,道只能自己修炼自己感悟,圣人著书也难以语人,子贡在学识上下功夫,颜回在内心上下功夫,颜回的感叹,是见破了之后才如是说,于是颜子没而圣学亡。

颜渊喟然叹曰: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,既竭吾才。如有所立卓尔。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。《论语·子罕篇》

文王视民如伤,望道而未之见。《孟子·离娄篇下》

只求日减 

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的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

心学的修炼方法 

此心纯乎天理之极,做事要有学问思辨之功,所以圣人才强调“精一”,如果只说是在仪节上求得是当,那岂不是戏子们都是至善了。

格物致知 

格者,正也。正其不正以归于正。

意既成,大段心亦自正,身亦自修。但“正心”、“修身”工夫亦各有用力处,“修身”是已发边,“正心”是未发边。

慎独 

事变亦只在人情里,其要只在“致中和”,“致中和”只在“谨独”。

唯求其是 

  • 包容各家

  • 如是对待

  • 因病而药

心学对后世的影响 

历史上对王阳明的评价: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,为三百年一人。

王阳明对自身理论的概括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.

弟子 

自王阳明死后,其学生不争气,不愿意实践,喜欢胡思乱想,流于空泛或荒诞,演变成禅学虚空境界的思潮,置当世事务不顾,四海穷困而不言,造成虚无主义与清谈学风泛滥,口水党泛滥。

当代中国 

成功学陪套读物,比如《明朝一哥王阳明》、《神奇圣人王阳明1+2套装(欲成大事业、必读王阳明)》、《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》

毛泽东 

《实践论 - 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——知和行的关系》


评论
© 地平线|Powered by LOFTER